2010/10/14 Thu 20:29:28 最近在看這本書 我總是無法脫離醫療者的角度看待裡頭的情節 能理解那是當時醫療知識、大眾認知的觀念 但還是無法不有「理所當然應當如此」的想法-這是我的爛個性 最後,才會分一點關於人性、感情上的東西來看這本書 然而,在前幾天我翻到了最後一頁-- 每當我看某本書快看不下去時便會如此,這本書也非第一次這麼做; 突然不能自抑的痛哭起來 那是一種絕對深層黑暗的情緒 已經沒有悲傷或是絕望,因為,什麼都沒有了 如果說前頭的故事是在描述主角如何掉入深井裡 感受黑暗、無盡延伸的壓迫和狹窄,與即將窒息而死的恐懼 最後這段則是同樣在深井裡的作者眼睜睜看著主角死亡 留下作者孤零零地面對黑暗,面對死亡 不管是以醫療者的角度,或是一般讀者的心態 我都相當感謝書中寇普醫生的作為 當主角確認得病,作者茫然地問著醫生他該怎麼辦時 醫生告訴他:把它寫下來; 在主角彌留、即將死亡之時 作者又問,沒有主角的他該怎麼辦 醫生告訴他:寫他的故事,這是你應該做的事 如果沒有醫生的這兩句話,我們或許一生都無法知曉 在這場浩劫中,曾有過這麼令人動人的故事 這是一本在混沌中的微光 是屬於那些抵擋浩劫、向未知奮戰的先烈們的故事 因為他們的犧牲,才有醫學的進步 這是一本關於愛情、同志、及AIDS的書

2010/10/25 Mon 18:39:37 花了好長的時間,我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 而讓我看得斷斷續續的原因,主要在於作者的心態及他寫出的文字 講到這點,我不得不佩服作者 明知道他是在主角過世後、自己也染病虛弱時寫下此書 可在剛開始看時, 作者那腔滿懷希望的憤怒,與對此事的懊悔跟悲傷 彷彿歷史重現 感覺作者不是在描述「過去」而是「當下」 就這點我相當佩服作者,但也是我看不下的最主因 因為我無法認同這種心態 我無法認同當你明知道那是不可為的事情卻還浪費時間在那上頭 而這種心態也是基於我了解愛滋病是什麼、以現在的療法能到什麼地步 所以到後頭,作者在文字間不經意流露出他們已經認命 (卻拒絕他人或自己將之化成語言) 他們已經不再只看著奮戰,而是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生活、用在兩人之間 我喜歡這種感覺,也因此更感到不捨,當他們分離之時 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看了這麼多次結局,卻在上次之後開始會因結局動容 因為我已經看到他們珍惜生活、珍惜彼此的那份情景 那份情景比作者在前頭大量描述兩人的相愛、兩人是怎麼心意相通 更令我體會到他們的愛情 另一點讓我在前頭難以下嚥的原因,就是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在描述病以外的事 說著他們去到哪裡,又去過哪裡,還期望著去哪裡 這種事情太過瑣碎地令我厭煩 再來就是用著充滿意象的譬喻解釋很抽象的東西 下場是:我大概知道你想表達的,但我還是不知道你確切的意思 這種情況到後頭還殘留一些,但那時更多的在描述生活上的點滴 所以看不懂的譬喻變少,也不覺得多大的困擾 最後一點,也是最頭大的一點 是用字太過艱澀華麗,包括在翻譯上 碰到多次完全讀不懂的長句語法 我也多次沒有耐心到只是在看文字而不專心於文意--因為我真的讀不下去 因上述原因我無法給這本書更高的評價 如果文字更簡練可親的話,或許我會更喜歡它 (記於201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