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6 Tue 12:37:01     書名:東漢生死觀     作者:余英時     出版社:聯經   我想就不必贅述是怎麼入手這本書的。作者的論述相當緊扣著主題「生」與「死」,然而因為材料年代久遠難以真切判定真偽外,還有要把藏在古字細節裡的真理一一耙清梳理,除了謹慎細心外,或許更需要多點清明--確知自己要的從中挑出,連看了兩本論文在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受益良多。   作者一開始就界定了年代:東漢,在佛教輪迴觀進到中土之前,時人普遍對於生和死的想法。總感覺就是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或是「子不語怪力亂神」之類的,在看了這本的論述之後才深感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害人不淺(欸?)   關於生死,時人的信仰相當豐富。關於生,作者花了一整章節在解釋東漢時期對於生(生命)的認知,生的概念是如何從延長到不朽,同時引入當時「仙」的想法。第二章起便從概念轉成方法,當時的人們是如何追求長壽與不朽的,幾乎可以得到「不朽是不可能的」這樣一個結論,所以又討論起到底「壽」是何人訂定、何計算的。第三章則討論了生的另一面:死。提到死便涉及到「靈魂」(或魂魄)的概念,不過這部分在第一章提到「仙」是就已充分論述了。相對第一章的論述接近「靈魂(神)不滅」,第三章更多地是討論「神(靈魂)滅」的想法,這也關係到時人是如何看待死後的世界觀等等。兩篇附錄比較像是相關性的小論或書介紹,附錄一的書評看完讓我非常想找魯惟一的作品來看,感覺和本書非常能呼應;至於附錄二的〈魂歸來兮〉就比較像是本書的濃縮,尤其更針對第三章的部分。   覺得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作者界定的年代,說是東漢,事實上感覺作者更想討論的是「佛教輪迴觀傳入前的生死觀」,我們現在的生死觀無處不沾點輪迴的概念,不過在漢代的作品並無此特點,反而更有中國古代哲學的二元論味道,一定程度是很好的寫作資料。   下面來談談我在噗浪上說對於第二章結論有異議的地方。首先是P99頁上「司命的流行祭祀也傳達出這樣的觀念,即人壽的長短取決於自己,而不是神或任何外在力量。」然而前述也提到「司命是掌上述三命(正命、隨命、遭命)之神,可能更偏重人壽而非禍福。」雖然之後在97頁又說「『司命』的觀念已然充滿了自我滌罪的神祕體驗的意思」,但既然強調「祭祀」似乎就不能不著重在「司命」所存在的神性上,所以要得到99頁的那句結論,我覺得仍有議討空間。   另外作者認為東漢之後,時人從求仙逐漸轉移到求長壽上。但在鄭金生的《藥林外史》中論述,他根據用藥及方劑、炮製史的角度來看,認為從「不死」轉到「長壽」大概要到唐期才開始。晉朝服石的概念便是因「服金石人亦可向金石一樣不朽」,煉丹術和服丹也是「如水石般轉化」的想法,可見在晉唐還是冀求生命不朽的。或許可以針對兩者衝突多加研究。   至於第三章結論,作者認為形神問題的三種說法,其實在我看來還是一種同樣的說法,差異在於作者將氣等同形,所以將「精氣有神,如魚得水,氣絕神精散,水絕魚亡。」以物質對精神的唯物角度解釋。然而以我的看法,氣神形乃三種不同的概念,神和形大家的認知比較充足,氣的話則可以是為兩者間的非接觸力,以此觀點看待作者所隱的幾句話就可發覺其實是同一件事。所以我無法認同作者所說的「神滅爭論的三種論點」。   這本在看的時候完全沒有查覺其實他是二三十年前的論作,作者所說的論點現今仍被引用討論,只是從中可以發現純哲學和醫學間的差距,我上述提出的異議幾乎都是從醫學的角度審斷,除了提出的,書中也有些作者不理解但我覺得其實醫學角度看沒問題的部分,可惜還沒有能力一一拎出研究。 抄書噗 http://www.plurk.com/p/l8dy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