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中醫史 #醫學史

#梁永宣 #甄雪燕 #王利敏 #鮑燕 #郭秀梅 #岡田研吉 #加藤久幸 #董立業 #張慧蕊 #李敏 #宋白楊 #柳長華 #鄢潔 #孟永亮 #吳蓉

#陶弘景 #《世醫得效方》 #《千金方》 #《太平聖惠方》 #《傷寒論》 #日韓交流 #《經效產寶》 #《遊宦紀聞》 #《蘇魏公文集》

  1. 《「山中宰相」陶弘景》甄雪燕、王利敏、梁永宣 唔恩這篇是為了導師寫的文而抓的,不知道是因為刊登的期刊比較非專業(《中國衛生人才》),這篇文章看起來也篇通俗科普,大略講解了陶弘景的生平,與其著作《本草經集注》的特色。有底子的看很無聊,沒底子的當人物傳記專欄看不錯。
  2. 《「懸吊復位法」的創立》 甄雪燕、梁永宣 好想問老師到了買了多少期《中國衛生人才》的專欄頁數(欸)這次依然是科普類人物專欄,重點描述危亦林集其家傳五代的醫術而成的《世醫得效方》。雖以方為名,然本書的特色在骨傷外科,所以標題和摘要也採用此書最大創舉:脊椎骨折所用的「懸吊復位法」為主。 其實這篇文章重點是在《世醫得效方》的三大特色,第一點就是上面提到的懸吊復位法,第二點則是外科手術方面,採用的針、線、器具與麻醉方式,第三點則是較少人知的中醫骨傷藥方,「用攻下逐瘀法治疗跌损重症,用凉血活血法治疗跌扑骨折早期的瘀血肿痛,用行气活血法治疗跌扑骨折引起的剧烈疼痛」。 危亦林與《世醫得效方》在中醫史大海裡其實份量不重也不突出,畢竟大宗還是在中醫內科,或者診斷,或著方藥,外傷骨科已經在非常邊角部份,如果沒看這篇文章,我還真不記得危亦林與他的《世醫得效方》。
  3. 《千金方》萬病思想初探 鮑燕 現在看這篇真是五味雜陳,因為我已經先看過范家瑋教授的《北宋校正醫書局新探》了,對於此文中反覆提到「佐證宋儒校書時將文句、文序更動」的事感到不耐,也才再次感覺到從醫學角度研究醫學史還是不足,只停留在「更動」卻未說明是「如何更動」或「為何更動」,當然也可以說研究時間不足,但這也暴露了中國研究所的弊端....我扯太遠了Orz 這篇認真說是對三本《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孫真人千金方》)中〈萬病丸散方〉的比較研究,但因為只是「初探」,沒有太多太深的內容,重點一是佐證宋儒校正的更動,二是讚揚孫思邈吸收印度、阿拉伯等醫學理論。 覺得有點雞肋,不知道是因為早已知道還是怎地覺得內容空虛,對三本《千金方》的論述也非常的簡短,大概只是畢業必須的期刊點數吧,不過我印象老師對鮑燕學姊的論文讚言不少…
  4. 《千金方》唐宋流傳拾零 郭秀梅、岡田研吉、加藤久幸 不知道是刊登位置(《醫古文知識》)還是寫文者列屬大家,這篇期刊的可看度高多了。作者先用梳理了《千金方》、《外台秘要》與《經效產寶》的時間關係,再用後兩者的引書情況推斷《千金方》在唐代的流傳侷限於宮廷高官達貴,並未下傳至民間;爾後又從宋儒校書的序文與其他當時文人筆記推測,《千金方》流傳不廣乃因同質性的《千金翼方》盛行,引經據典舉證充分,資料量龐大但重點核心清晰,至少看完後會對結論印象深刻
  5. 《千金要方》新雕本與宋校本方藥對比初探 董立業 先貼抄書部份   「研究两版本用药之异,以期全面了解宋人对《千金要方》方剂药味的改动及药味改动的医学理论依据。」   「宋校本方剂以症统方,以病机统方的结论。」 我好想知道學妹碩論最後結果如何啊!!!光看這篇我覺得相當有意思,可能因為我本身就喜好比較的論證方式,在這篇裡雖然只採用卷五《小兒嬰儒》的部分做相關比較,但我覺得很有趣!而且他提出了我最想知道的:宋儒改動的目的。雖然我覺得這個結論下得有點牽強(因為我對理學認知不足),但不失為一個好的開頭,所以我會很想知道學妹的碩士論文是否延續著這樣的開端做完兩本書的比較,如果是的話我會想收www
  6. 《太平聖惠方》中的淳化本《傷寒論》 張慧蕊、梁永宣 入門早的好處是:就算沒畢業,到處是學妹(欸) 我還以為這篇會有什麼研究性內容,很可惜的,沒有Orz只能算是個綜述,大概講了《太平聖惠方》,與淳化本《傷寒論》,然後簡略地敘述前人研究淳化本《傷寒論》的過程,相當綜述,我的桑心。不過那時候好像是為了趕仲景論壇發表而寫,所以寫得很綜述也能理解啦 抄個覺得有意義的   「冈田研吉《宋以前伤寒论考》一书,已考证了《太平圣惠方》中有关伤寒条文(卷)kN卷十八),并认为卷八可称之为“淳化本《伤寒论》”,而卷九到卷十八则是隋唐时期伤寒著作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包括时气病和热病,分别为卷十五到卷十六、卷十七到卷十八)的内容,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7. 《外台秘要方》與《太平聖惠方》中傷寒理論文獻的比較 張慧蕊、梁永宣 我喜歡比較分析(樂)其實這兩本大略可以分為「唐以前的傷寒理論」、「宋以前的傷寒理論」的傷寒版本,在最後隱而未言選這兩本的主因是「完整」,說要探討從唐到宋的傷寒理論這點我感到質疑,但從比較中我更在意的是文獻版本的問題 我不確定學妹的想法是否跟我一樣,畢竟理論探討不是這麼容易做到,而且在這篇期刊中主要還是在文字/文字的對比,並未提出什麼傷寒學理上的內容;但也只有簡單的對比,像是哪些一樣、多了什麼、又少了什麼,在看過文史哲學人的作品後我對只有這樣的簡單比較感到不滿,且在最末我發現學妹提出同樣經過宋儒校正的《外台秘要方》和《太平聖惠方》在相同段落卻用不同辭,是宋儒校正的失誤還是故意?我還想把范教授那本拿出來對
  8. 18世纪日朝医家关于朝鲜人参的探讨 李敏、梁永宣 其實作這類研究最難的不事內容分析,而是人物生平,但這篇把五本書主要的對話者十人都盡可能找出其生平字號,我覺得相當不容易 看到這篇標題其實第一個想到的是《人蔘考》這篇,但我竟然找不出作者Orz不管,沒有書文對照讓我有些不甘心而已(欸 這篇其實頗版本目錄學的內容,介紹了引用書籍的來源與簡略內容,爾後才分析其中關於人蔘的探討。從韓國人蔘的品種與名稱、炮製加工與療效,到真假辨偽和栽種,內容其實不多,對於人蔘的在現代臨床藥用上或整個使用的大歷史上都占不到什麼重要分量,這篇的價值偏重在日韓交流史與當時日本社會對人蔘的看法上 看看學知識,但大概成不了引用文獻
  9. 《經效產寶》考証 宋白楊、柳長華 很中國醫學史的內容(欸)雖然作者盡可能把流傳寫清楚,但我還是覺得有漏洞,所以看起來很教科書內容。 作為第一本婦科學專著,眾人對於《產寶》的版本淵源研究似乎少了點,至少光看這本我感到很不滿足,到底是因為流傳甚少還是因為婦女不受重視?我覺得其中有值得探討的空間
  10. 《游宦纪闻》所载药物相关史料研究 鄢潔、梁永宣 從宋文人筆記小說中挖掘醫學相關文獻大概是本師門的特點,一來是咱家老師致力於宋代醫學史,再來是孟永亮師兄帶領下關注宋代筆記小說,還有就是這類文體多。 從筆記小說挖掘史料這事情很多人作,也不少從中得到寶貴的資料,項是《齊東野語》對針灸銅人的介紹讓仿製宋銅人時給了很大的幫助。 這類研究寫寫小論文發表期刊或許足以,但要以此寫出本論文我覺得還是有困難,不然就是積少成多、作者個社會文化性研究,那工程又太過耗大。 筆記小說的醫學史料或許在現階段只能多看多收集,或許過些年時有機會成文論文。 唔,扯遠了,回來這篇論文。 分析的頗細緻且內容充足,應該是把原文好好看過整理才能得到邏輯清晰的分析,看著很清楚,知識點也很豐富,寫得再簡略口語化很適合當科普文
  11. 对《苏魏公文集》“医籍序”中书名及断句的商榷 孟永亮、梁永宣 「摘要:苏颂是北宋著名药物学家之一,其作品集《苏魏公文集》卷六十五中有5篇医籍序言,这是研究北宋医籍编校及流传史的重要文献。但笔者在查阅点校本时,发现其中2篇的点校有11处值得商榷,并从书名和断句两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在整理古籍特别是涉及中医文献时,希望能有中医学专业人士参与,如同北宋校正医书局模式,以保证所校书籍的准确性。」 孟哥好嗆XDDDDD 終於忙完看完上面那篇短短三頁的論文了,越看越佩服孟哥的文史研究功底,雖說拿來研究醫學史有些大材小用,但也感謝他來研究才能讓醫理文字更加清晰通順。 上面說孟哥嗆,其實站在研究者實事求是的角度上,反而對這股堅持、對文本權威提出質疑是值得推讚的,而且孟哥也非口說無憑,內文詳盡地提出自己的論點並蒐羅支持論據,讓整篇文章的可看度大大提升。孟哥非常細緻地把他提出問題的地方都一一羅列證據,蒐羅範圍之廣讓人咋舌,但也如此詳盡穩靠的證據才讓他反駁權威的聲音多一份力量。 對於孟哥我只有真心的佩服,尤其看他紮實的研究態度,跟他為同學真的太慚愧了Orz
  12. 现存历代伤寒书目内容初探 吳蓉、梁永宣 這是我還在時的計畫,學妹很乖所以交給他就做,而我一開始興趣就不大。非常書目學的研究然而我覺得只看書目和書摘不能解釋什麼,的確這篇也呈現介紹多、分析少的情況。其實學妹做得不錯了,先分類再斷代,然而在我看如果能拓展映證源流會更有意思,不過傷寒學術源流也被研究到沒什麼可再補充的,所以很雞肋啊!除了當背板資料或大數據庫外,我還不清楚這種書目研究能做什麼Orz
  13. 宋以前有关“伤寒日期”理论的文献研究 張慧蕊、梁永宣 這題目還滿好玩的。一直都知道傷寒論對發病日期的描述,卻沒想過它曾經是指導理論的一部分,這部分非常好地替傷寒學術源流多添一筆,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文中沒有太深刻描述傷寒日期到底是什麼,卻用簡單易瞭的圖表呈現,相信不懂得人看到了之後也知道什麼時期有什麼症狀、該用什麼方法治療,短短一篇除了有歷史意義也有臨床指導的內涵,覺得相當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