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7 Thu 15:45:26 書名:中國醫學史 作者:劉伯驥 出版社:華岡出版社 這本書超難啃的,因為專業性太強,包含醫學和歷史方面。作者引用大量的歷史文獻材料,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作者的博學,從文句中的感覺,作者並非把這些引用文獻拼湊成一塊,而是很自然、彷彿作者在上課敘述時便是這麼指導學生的,但這情況也讓我吃足苦頭,因為作者在引號內外的文字跟本就融入一塊啊!!!若非有引號的阻隔,我會覺得那便是原文(或作者筆),而且作者行文帶了點文言,在解讀上偶爾會卡卡頓頓的,只能說自己的國學功力不夠,看起來頗吃力,也會看到許多頗妙的字,譬如鞳等字,好吧,我的國文真的很爛XD 而書中醫學相關的知識,並非之前所看過的醫學史偏重科技史料的情況,作者仍有寫,但花了部分篇幅在敘述這些材料的內容意義,尤其是醫家著作,作者大多有簡略點評,從著作、醫理,到醫家的生平、地位與影響;而作者揀選的重點也非目前所見醫學史介紹的部分,在每一章節開始便介紹此朝代的醫政制度,不如一般醫學史書的草略帶過,而是很仔細地將分科、組成、上課內容、考核方式都一一介紹,也採用史學資料佐正當時關於醫者的法令制度,史學內容紮實。接下來便介紹當朝帶有名的醫家,非常仔細一一介紹其生平、經歷、醫案、著作,其中有不少醫者都是我以前沒注意或是忽略的,但在此書都盡可能詳細列出。再者是當時醫學著作,除了重點書目用表格列出外,後方仍簡單列舉位在表格出現的作品。最後會依照當時醫學流派的特點仔細介紹分析其內容,這部份就相當醫學,以至於我在看上冊時不斷懷疑我現在看的是傷寒派作者寫的東西嗎? 但到了下冊作者並不偏駁溫病派,而是以客觀的角度一一分析金元四家與溫病這幾個流派的異同與流傳,對於分析各家學說上頗有見解。 最後一章節作者留給「中國醫學對日朝的影響」,以往看到的醫學史著作將中日韓醫學交流切分在各朝代章節裡,但作者除了傳入影響的外國醫學(如回回醫學、佛教醫學等),中國醫學對外國的影響則統一歸到這一章節。平常看慣了被分割的日韓醫學交流,現在被單獨拎出來梳理讓我覺得對日本及韓國的醫學史更清楚了,而且作者是以他國的朝代分割來寫,就能明顯看出因動亂戰爭對社會文化,尤其是醫學,的影響。對於我往後論文要專注的部分雖然只剩少少的一張紙,但內容卻很有想法啟發。
看作者歷來著作會覺得他是一個史學家,但看了這本後我卻感到吃驚,一個史學家能把中醫看得如此透徹,我想這也包含中醫本身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能舉一反三便能清楚其中的脈絡,而這也是可怕的地方。有個老師曾說過,「中醫的衰敗便是從儒醫的開始開始」。太過鑽研咬文嚼字,但中醫真正的內涵並非書本上的字句,而是實踐的精神;當想法被文字框囿住,能使用的方法也隨之減少,作者是單純的史學家?還是有經過醫學實踐才寫出那些機理推演的?值得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