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8 Sat 21:04:25 完了,心得不知道要寫什麼耶...... 大部分的想法都邊看邊在噗上講了 真的想再探討的大概只剩下我說「奶奶這條線沒有處理好」這部份
記憶中的小說是由五個短篇合輯的 但因電影時間的限制,只取了三篇短篇 且原本毫無關係(也不能完全如此說)的人物也被串連起來 替人物多添了幾筆關係設定 反應最特殊的應該就是阿久津了吧 為了增強連結度,還出現把玩硬幣的畫面 卻無法解釋他這麼玩弄的意義 另外,就是老了之後的一惠,也就是理髮店的老奶奶 這條線,因為老奶奶的一句「我害怕...」 整個深度就被填死了
對照以前的藤木一惠,總是悲觀、畏縮、不相信自己的一惠 老奶奶的心態正向、快樂、陽光許多 雖然周遭的人還是一個個的離開他 他也會難過,會不捨,但可能是因為年紀增長的關係 也可能是因為第一次碰到死神、成為歌手這份轉機 讓他再次體認生命的可貴 和死亡一樣,不足為道又珍貴的 但因先生猝死,放棄了一切,放棄愛人的一惠 似乎又退回原點; 我還以為學會笑著的老奶奶也了解到死是必然的,重要的是活著的人 可是他卻說:「我害怕,所以對他說『我不會和你見面的』。」 當他說出這句話時,我腦中想起的是阿久津慌張地關掉收音機的畫面 我替阿久津感到不捨 當一惠陷入自己的悲哀裡時,他是否有注意到他的拒絕也傷害著兒子? 如果之前的棄養可以用丈夫過世而心灰意冷所以放棄了孩子 但是之後呢?卅年後為什麼還拒絕?只因為害怕? 只因為認為自己是帶來死神的人? 說實在的,我不能認同這樣的想法,太過宿命論,也太過悲觀 我以為成為歌手的那個轉機已經讓一惠不再有這種想法了 所以看到他說出「我害怕」時,我真的深深感覺 整部片的深度被這句話拉下 當然我也能理解這是因為要讓三個故事串連起來的手段之一 但還是不能忍受 不過也因為這部電影,讓我了解千葉選擇「認可」或「放行」的標準 我不確定是我忘記還是當初沒有看出來 但在電影中倒是很直接地講出 「只要實現自己生存的目標就好了,這和壽命的長短無關」 最後他和老奶奶說「這樣的話,我的工作不是白費了嗎?」還令我困惑好久 替死者完成最後的願望就是死神的工作嗎?XD" 那老奶奶「不再有什麼牽掛了,什麼時候死都無所謂了」 不就算完成工作了嗎? 這段對話好困惑我呀XDDDDD 說到最後,第三個故事的改編變動最多,也令我最混亂和不喜歡 明明在小說中的這個故事就寫得很棒很動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