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4 Sat 09:50:55 書名:瘟疫的文化史 作者:余鳳高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這本看起來比他上本《疾病閱讀史》好一些些...不過仍有問題存在,像是贅字(這真的不能要求他人,是我自己的習慣),語句口語化(所以看起來彆扭,但想想就是這邊人的講話),錯字(這就是編輯的問題了),還有邏輯上編排錯誤:上一段已經在1880~1900年間,用了個「自此以後」卻跳回1816年......,明明在講梅毒的章節卻出現介紹黑死病的介紹、在講黃熱病卻引用流感故事。將美國誤植「我國」等。其時整體上不錯,但感覺我總在挑它毛病Orz 這本書的前半大多是些較為古老的疾病,所以部分在《疾病閱讀史》有重複,但《疾》書多從文學、劇作家作品回看疾病,而這本角度從「流行病」出發,所以更多的是感染/死亡的統計資料,也更著重在病因的發現、和防治過程。前半部的疾病早自然研究的也早,研究方式也屬粗略,但我不喜歡作者老提「人道主意」,讚揚醫師們拿自己做實驗然後死亡,雖然知道這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但是宣揚他們很偉大的行為我很不喜歡。後半的疾病大多是殖民後才開始擴張的,像是瘧疾、流感、黃熱病等,所用的實驗方式就比較符合現代思想,看的時候會覺得有必要把實驗描述得這麼詳細嗎?但換個方式,也是提供我們實驗設計的思路。 這本書大的缺點是有些似是而非的論述,像是西非人不得黃熱病的原因是他們已經被感染過有免疫了,同性戀者的腦垂體和基因都與異性戀者不同等,另外就是國內外比例差異,流感那張幾乎只說美國的東西,而SARS只講中國的過程,有些章節很注重現代科學探索的過程,有些又很忽略,感覺很想把網路上能找到的資料擺進來,至於對錯就不是那麼重要。 這本其實連科普書都說不上,他更像是文學家以醫學為基底寫的一篇篇小故事,所以其中含有大量作者想宣揚的觀點,像是人道主意,也夾著大量形容詞,像是腐敗的黑暗時期,不是說不好,但是就不同於科普書的公立客觀了。 這本書的雖然在知識上有存疑待考的情況,但他在觀念上、對於實驗的精神、追尋透澈事物的的想法都相當好,我會想把它推薦給剛入醫學院的大學生們--他們不需要多正確的知識,但要確立非常好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