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3 Fri 10:55:25     書名: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學入華史稿     作者:董少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次我才聽過這邊的期刊社長說,標題最好不要有小標,但我發現台灣的研究者還滿喜歡小標的,而這本書的作者,出書時正好在台灣當研究員,不知道是不是帶回來的習慣XD 標題或許不明不白,但在小標內講得很清楚,這本書就是在講早期西洋醫學傳入的點滴,包含傳入的原因及方法,還有面對華人的衝擊與影響。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依葡萄牙所藏,明清時期的教會檔案,以澳門為核心,敘述當時的天主教教會是如何到澳門、將澳門視為入華前哨站、他們的傳教工作、突出醫學在傳教過程的重要,並列舉當時幾位以醫術聞名的神父的事蹟以佐證行醫方式的傳教更能被嚇曾人民接受,也泛略討論了所使用的治療手段。在上篇的最後,作者用一章的篇幅敘述當時宮廷與這些具有醫學背景的傳教士們的關係,帶出傳教士們翻譯西學作品的原因,為下篇的討論做個起頭。   下篇則是針對當時傳教士翻譯的西洋科學(更主要是醫學)著作做討論。為了讓華人更能夠接受,這些西學著作多被稱為「性學」(知萬物本性),以符合當時儒學崇尚的「格物致知」風潮。作者分別從性學(格物致知)與醫學的角度切入,先是討論了這些著作的內容,簡略地區分神學與科學的部分,再者以醫學的角度,著重討論著作中關於醫學的知識,反應當時西方醫學(特別是解剖學)的水平,同時以中國醫家的著作探討西方醫學對華人的衝擊影響,接受融入的部分,和排斥反對的地方。第三部份則是更進一步討論,在詞語翻譯轉化過程,被調和與分割的辭意,最後以圖像顯示,在知識文化傳入中國後的轉化,要如何才能被華人接受。

整本書的內容很充實,材料很豐富,所討論的東西也非泛泛而談,對於中醫學知識的掌握,個人覺得作者還把握的不錯。好玩的是在討論辭意相對的部分,當時的傳教士把「靈魂」和中醫裡的「氣」同比,因為他們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但中醫學理論是「人亡氣散」,為此大肆攻訐,對我而言則是看出整個社會民族思想的差異,如果能真實把握「氣」的概念,就不會覺得氣和靈魂是可以畫等號的關係。

補個即時噗 http://www.plurk.com/p/igabms